close



組構一個城市的並不是它的物理特質;比如,有幾座高樓、鐵塔或街道、拱廊是什麼模樣?

而是空間的量度與過去的事件之間的關係。城市不會訴說它的過去,

只是包容著過去,在每個小地方留下了刻痕。



------------------------------------------------------------------------------------------------------------

            Project--  Invisible Cities                                       by Jennifer



五月到了.....還是沒有去看那齣舞台劇。

也許真如馬可波羅對忽必烈大汗說的那番話:

"我害怕....當我用文字敘述威尼斯的那一刻時,我已經在失去它......"


不過在讀這本書的過程,讓我感受到卡爾維諾筆下微妙的世界...



每翻幾頁,幾乎都有令人愛不釋手的文辭跳動著

短短的幾句,帶領你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幾乎是著迷似的在一個故事與一個故事之間讓視線忘情的追逐下去



也在一個故事之後停格,思索那些代表欲朢、代表回憶的城市

文辭之間,是否停留了我們的孤獨與失落

追求與落空

迄盼與失望



當你來到了一個城市,所見的人都像曾在你記憶裡出現過的人

鄰居    那個為情自殺的女孩    街上每天與你微笑的路人

也意味著彼世過得並不快樂

這是代表我們的這一生都活在錯過以及未把握中,空虛了生命嗎?



卡爾維諾的文字沒有沈重的壓迫感,只有輕盈

與無窮盡的想像空間



早在這本出還沒出現之前,我想這個世界已經有許多記載城市的方法

代表攻略要塞、權力中心的城市:巴比倫、君士坦丁堡、開羅、羅馬

因霸權、美色而聞名的城市:特洛伊海倫、亞力山卓的埃及艷后、羅馬帝國之凱薩

代表人間最後一塊淨土,對純真欲望的追求--- 香格里拉



城市的組成與衰敗;城市的壯大與墮落;城市的空間與記憶;城市的眼睛與歷史..

輕輕巧巧的在馬可波羅的故事裡…由著這些美麗名字的城市,呼喚而出



原本我一直以為馬可波羅與元世祖的對話是卡爾維諾刻意以想像空間營造的

後來才發現這一段是史實....

但為何元朝的一切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的陌生

也許是因為唐朝太過瑰麗璨爛的文化、宗教成就

掩蓋了元世祖做為世界第一個橫跨歐亞空前大帝國的君主之光芒



這些被戰火、殺戮、馬蹄踩過的大地

綿延不絕的進貢品

也許只是彰顯了忽必烈的戰功

並不代表廣大的帝國成長的建設



得到、擴張的同時,也代表失去的速度與建立的時間一樣快



權力無邊的元世祖,面對自已年老衰敗   而不能攻克的時光之城

帝國、領土、使臣......一切究竟還存在了什麼些意義、價值

也許是這樣,讓他沈迷在這些故事裡

那些懊悔的、錯失的、年輕的、年邁的、思索的一切

只有故事裡隱約浮現的城市懂得

年輕的旅人與君王的對話

...................................



35年過去了,這本書問世且廣為流傳之後,引動許多不同型式的創作

例如西班牙一個小島旅社,以書中的城市為題,發展每個客房不同的風格;

一位義大利的畫家試著以油彩、水彩、素描等型式,開發這些城市的原型;

一位不知名的建築師試著以線條重構出城市《Trude》在線條下呈現的型態。

有個展覽以《City & Desire》為名,廣邀各方藝術好手創作。

還有課堂要求參與學生選擇一個城市,重現這個城市,或是以你所見的《Invisible Cities》設計封面。

還有音樂...  描述馬可波羅旅行的這些城市

以及現代舞、攝影、戲劇.....


在此............  我小小的以 Project 為名,試著讓這些繆思創作呈現較為完整的風貌

大師的作品實在是難以完全呀!



若有不周之處,還希望大家見諒

我小小的collection......



Jennifer



--------------------------------------------------------------------------------------------------

先來讀讀這篇卡爾維諾的介紹吧.....  我覺得實在是寫的太好了....

有別於中文版之作者介紹的死板

--------------------------------------------------------------------------------------------------







                ●  卡爾維諾  Italo Calvino--  跳動的火花 ●



  這是一簇跳躍的火苗,這是卡爾維諾。

  正如火花難於長久,他的書也鮮有鉅大的篇幅,他一生的著述也並不多;

  正如這火花是跳躍的,他的所有書都在輕盈地、自由地舞著,有時也會帶著你一起跳起來。 





卡爾維諾,義大利人,生於 1923 年,卒於 1985 年,生於兩戰之間,主要創作年代為戰後的 30 多年,

勉強走進了我們這個以資訊命名的時代。據說,卒時,諾貝爾獎評委會正在考慮他。 


卡爾維諾最被推崇的首先是對文學創作形式上的貢獻,這突出表現在晚年的一本叫做《寒冬夜行人》

(台灣譯《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ler〉的書上,這一本小說啊,

確切地說是 10 本小說的開頭串在一起,再加上另一個故事。在這本書你會不時地產生出一陣陣奇特

的閱讀感受。


卡爾維諾說過“零時間”的理論,他說一本小說的來龍去脈都不吸引人,只有現在這一刻是最重要的。

這本書就是卡爾維諾“零時間”的實踐化。儘管這種顛覆性的理論有大批的反對者,但也不能否認

《寒冬夜行人》是一部比較好讀的書。


如果只擅長跟讀者玩形式上的遊戲,卡爾維諾可能也不會有現在的名聲。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更喜

歡他在文中不時透露出來的那一絲絲思想的火花。在他的書中常常在不經意間,用幾句話或幾個單詞,

給你傳達一些別的作家或思想者從沒表達過的意思,比如《寒冬夜行人》中一上來,他就把書作了哲理

的分類,你走進書店中,書如海洋,“但你不用害怕,許多書是可以不看的,許多書不是為了閱讀,許

多書不用看就知道它的內容,原因是它們還沒有寫出來時就已經屬於你看過的那類書了……”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種好似信手拈來的思想火花充滿全書,表明著作者在每一個細小領域獨到之見,

給讀者驚喜、啟發。 


像許多優秀的作家一樣,卡爾維諾也有著另一種觀察世界的眼光,他的文字會把一個平凡的世界弄得讓你

完全不認識,幾句話常常就能把你帶入境界。這也是他抓住讀者的法寶,否則你可以想像在原本就不長的

一本書有著 10 多個故事的開頭,平均每個故事就幾頁的篇幅,想要讓讀者馬上進入、著迷,然後在意猶

未盡時馬上跳出來,如果還是冗長的描寫,羅列沒有靈性的話,我們讀書人將多麼痛苦。 


再有不得不談的就是卡爾維諾寓言式的思維方式,也是他最個人化的東西,沒有人能學得來,是他的標誌。

《命運交織的城堡》講的是一大堆各式人等來到一座城堡中,被魔法所困,無法說話。小說的情境神奇獨

特,讀者充滿詭異的感受。它的寓意也會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敲擊著你的理性,他好像講著關於人生的事,

講著偶然性,講著命,講著緣,講著認識與看法會對自己的命運產生什麼樣的作用…… 


卡爾維諾還有著不竭的想像力,這最充分地表現在他的《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之中。

這本書把歷史與神話、哲學、文學混在了一起,有點像《山海經》,全篇是講馬可波羅給忽必烈講他的遊

歷故事。總共有11個城市,實際上暗暗對應著人體的腦、臂、胸、腿、生殖等器官,故事表達著現代人的

許多困惑和不安。



卡爾維諾對民間文學的貢獻也頗大。他最大部頭的一本書《義大利童話》〈Italian Folktales〉是一項研究

性的工作的總結,他下到民間,像蒲松齡一樣從各地的老人處尋問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ma 的頭像
    noma

    NoMadic Group

    no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